院线之窗院线动态

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大美青海剧院

2015/6/25 19:06:02

建设国家级、国际化大美青海剧院

——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环球时报访谈录

10月8日晚,随着世界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辉煌落幕,目前我国西部地区顶级的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青海大剧院正式开幕运营。青海大剧院的建成及投入使用,填补了青海没有标志性文化建筑的空白,也预示着青海的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之路就此开启。青海大剧院的经营管理采取“央地合作”模式,受托管理方“中演院线”表示将按照“国家级、国际化大美剧院”的建设方针,将其打造成为青海省乃至西部地区的演艺中心枢纽和文化产业基地。
 
日前,本报记者就青海大剧院的发展思路及战略规划等问题,采访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青海大剧院院长张宇。
 
环球时报:从去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牵手甘肃大剧院到今年又助力青海大剧院的建设与发展,能否介绍一下此次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对青海大剧院的规划定位是怎样的?青海大剧院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在中演院线的全国性战略布局中具有哪些意义?
 
张宇:目前在我国整体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批很先进的大剧院已经在西部地区建设了起来。在新建大剧院的运营方面,我一直主张,绝不能孤立地做,应当注重“规模效益”。若是一家大剧院独立经营,则在国内外的内容产品采购,以及自身文化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等方面,显然是困难重重,而且也不符合产业规律。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首创的“演出院线”,正是对文化内容产品的联合采购和配置的一种实现,完全符合规模效益的原理。
 
最近几年来,“中演院线”在全国一直是在做“布局”的工作,从长计议而绝非急功近利。继去年甘肃大剧院的直营,青海大剧院的开幕使得“中演院线”在西部地区的布局和经营开始趋于平衡、多元,在最终形成中演院线“西部演艺带”、实现自身“内循环”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环球时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此次直营青海大剧院,从硬件保障到集团丰富演出资源的输送,使得青海大剧院的市场前景非常值得期待。对于这次选择青海这样一个西部区域省份,双方的合作是基于哪些考虑?
 
张宇:在当今时代,我们建起的大剧院,其内部硬件设施都相当出色。但是,一个剧院的实际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长期上演的剧目和演出水平所决定的。只有拥有世界一流的演出内容,它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剧院。在演出资源方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有着强大的优势,从1957年成立至今,我们始终扮演着中国“国家演出公司”的角色,和国内几乎所有的优秀院团、世界上最大的演出企业、剧院有很好的合作关系。而青海省、西宁市的领导,也正是看重集团公司极其丰富的演出资源,才决定与我们合作,让青海大剧院加入“中演院线”。
 
当然,基于青海、西宁本身的经济和市场情况的考虑,我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就让其变成与北京、上海比肩的文化大都市,起码在剧院的演出数量上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我们所能保证的是演出的质量。北京、上海剧院所上演的国家级、国际级优秀剧目,青海大剧院也同样可以上演。这样,就能够提供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起点,让文化演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青海避免各种弯路和不良影响,始终保持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
 
环球时报:张宇董事长此次兼任青海大剧院的院长,针对剧院的长远发展是否有一些不一样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次中演院线对青海大剧院的直营有哪些创新性的探索?
 
张宇:近年来,欧美各地新建的著名剧院,都不再只是以“剧院”自居,而是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为“表演艺术中心”,着重强调剧院作为一个城市综合性文化中心的作用。我认为,对青海大剧院的经营管理也应当有这样的重点,确保其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它带动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以青海大剧院为中心,开展艺术普及工作就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之一。现在,“中演院线”旗下的广州大剧院就有自己的艺术教育中心,从莫斯科、乌克兰、白俄罗斯专门聘请的教授、老师们能够为当地市民提供高水平的艺术教育,从而为大剧院、文化演出事业的进一步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青海,我们也打算采用相似的运营模式,让更多的青海人民能够通过这些活动来领略艺术的魅力,分享大剧院的艺术成果。
 
另外一项很重要的措施将会是对管理运营团队的培养和组建。在我看来,万事都在于人,没有人,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现在在国内,甚少有一支现成的国际化、职业化的剧院管理运营队伍,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培养属于自己的团队。广州大剧院的先例就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因为它拥有着全国平均年龄最年轻的一支员工队伍,就是这样一支团队,将世界上最好的剧作、最好的演出都运作得有声有色、生龙活虎。所以我也希望,我们也能在青海大剧院培养和组建一支年轻化、专业化、富有理想的队伍。
 
环球时报:演出资源的输入能解决一时,地方剧院如何利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演出资源的同时还能兼顾自身特色?
 
张宇:我们同青海大剧院的合作,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也是想要在对青海注入国内、国际一流演出资源的同时,帮助青海本地,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演出事业提升整体水平。西部,是我国的一个巨大的文化艺术基因库,如何用现代的眼光、国际化的手段,将这个基因库里的财富开发、运用起来,这对于整个国家的文化事业发展都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在青海、在西部,有很多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演出项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作为一流水准的剧院演出的话,它们在制作水平、创作理念等诸多方面,可能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同青海大剧院的合作,将会努力以自身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理念,帮助当地演出院团提升整体的制作、表演水平,以期最终实现“中国元素,国际制作;中国故事,国际表述”。这样一来,青海乃至整个西部丰富的文化演出资源就能得到充分挖掘并与国际接轨,让青海大剧院成为一个青海文化走出西部、走向世界的平台。
 
环球时报:青海大剧院的首演剧目定为去年在国内取得巨大成功的全球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这样的安排有哪些特殊意义?
 
张宇:虽然青海本地的文化演艺市场及其消费群体发展尚未达到与北京、上海同等的水平,但在我看来,越是在这样的地方,越是要用“重磅炸弹”,让当地的观众一下子就领略到什么样的剧院演出是最好的。去年,通过在全国六大城市演出的巨大成功,《妈妈咪呀!》中文版已经向所有人证明,它是最好的。用这样一部戏,作为青海大剧院的首演剧目,这就实践了我们的承诺——让西宁的观众,能够和北京、上海、广州的观众享受到同等高度、同等水准的剧目。其实,人们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都是这样,最难的地方其实往往最容易突破。就剧院演出这个行业来说,一旦打开了市场,就会有“迎刃而解”、“势如破竹”这样巨大的效应。在青海大剧院,《妈妈咪呀!》也将会沿用其第二轮全国巡演增容扩容的策略,在西宁上演整整一周。这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将会具有非常高远的立意。
 
环球时报:现代大剧院的兴建是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的标志,像美国林肯表演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等知名剧院均建设于经济腾飞时期。青海大剧院的诞生对于青海的文化市场,乃至整个青海省的经济有哪些推动作用?
 
张宇:的确,拥有最好的大剧院的地方大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大剧院对于周边地区消费的拉动也是不争的事实,餐饮、服装、购物、旅游、住宿等产业确实可以从大剧院的建成和发展中得到极大的促进。但在我看来,大剧院最重要的作用是,它能够提高整个城市的素质和品位。一座好的剧院,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学院、素质学院,它可以带着整个地区、人群向更高的层次发展。青海大剧院的建成和投入使用,能够将青海当地的演艺文化产业的水平,实现一个极大的提高,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局面,达到至少从质量上同京沪穗沿海地区持平。
 
爱看演出的人,一年不会只看一场,若是不爱看的人,可能两年都不会去看一场。而在像西宁这样人口级别的城市当中,拥有规律性的观演消费习惯的人群可能所占比例不会很大,但其绝对数量只要能够达到一两万人左右,就足以撑起青海大剧院起步时期的消费市场。所以说,大剧院演出应当是处于整个地域文化消费“金字塔”的塔尖,只要保证高质量的演出、高质量的推广,就一定能够让真正有品位、有追求的观众群体聚拢而来。而这正是对整个城市的文化潮流、消费潮流起着极大引领作用的人群。
 
青海大剧院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包括可容纳1200名观众的大剧场、可容纳800名观众的音乐厅和可容纳300名观众的多功能厅各一个,能满足大型舞剧、歌剧、话剧、交响音乐会、戏剧及综艺晚会等各种演出的硬件需求。作为青海省和西宁市的文化地标,青海大剧院是青海省乃至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完善、建筑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顶级综合性剧院之一。
 
“民族元素与现代符号融合、地域特征和世界气质天成”是青海大剧院显著的特点,其设计理念受到了青海独特的高原地貌的启发,突出高原雪山雄伟端庄的造型意蕴。青海大剧院建筑综合体由大剧场、艺术广场、音乐厅三大部分构成,大剧院建筑群巧妙地以曲线连接,宛如连绵不绝的壮美山脉,又似一个个音符跳跃于雪域美景之中,富有鲜明艺术个性和设计灵韵,承载着高原地域的壮美与大气。
 
青海大剧院从运营之初就采取先进的管理运营模式,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及所属“中演院线”的精英团队负责运营管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及“中演院线”将在运营中展开多维度的多项合作,不仅要引进高水平的演艺项目,还要为青海的文化产业发展开拓视野,为青海的文艺创作提供借鉴,并通过各种国内外交流活动,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高水平大剧院的运营管理模式。同时,青海大剧院将在保证一系列高水准演出的前提下,开展众多的艺术教育、培训、讲座等普及活动,结合公益演出和低票价政策,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文化艺术的成果,使大剧院成为市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环球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