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歌剧《彝红》项目资料汇编
中国民族歌剧《彝红》项目资料汇编
目 录
【第一部份】关于“彝海结盟”
一、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彝海结盟”
二、刘伯承元帅诗写“彝海结盟”
三、“彝海结盟”史事简介
【第二部份】关于《彝红》创作
一、为什么打造这台剧
二、剧目定位和创作思路
三、剧情简介和剧中旁白
四、主创团队与表演团队
五、凉山交响乐团
【第三部份】关于《彝红》演出
一、获奖情况
二、演出反响
三、2015国内巡演日程
四、工作历程
五、出品单位
【第四部份】关于凉山彝族自治州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简介
二、凉山彝族文化简介
【第五部份】演职人员表
【第一部份】关于“彝海结盟”
一、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彝海结盟”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红军长征途中,在通过彝族地区时就明确宣示:“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刘伯承同志同彝族首领小叶丹“彝海结盟”传为佳话。
新中国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开启了我国民族关系史上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节选
二、刘伯承元帅诗写“彝海结盟”
举起结盟酒,豪气冲牛斗
危难担大义,生死誓同仇。
丹心照日月,碧血写春秋。
敢为英雄事,彝人自风流。
(1935年5月30日凌晨,率部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政委杨成武手提马灯,陪同刚刚从左路到达泸定城的刘伯承和聂荣臻踏上重新铺上桥板的泸定桥。是夜,刘帅心潮起伏,难以入眠,回想起几天前在彝海子边结盟的一幕,对果基约达这个彝族兄弟深怀敬意,披衣而起,点起马灯,握管挥毫。)
三、“彝海结盟”史事简介
1935年5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从皎平渡口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凉山地区;5月12日,在会理召开著名的“会理会议”,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和军队的领导地位,更加统一了红军的战略思想;5月21日,在西昌礼州召开著名的“礼州会议”,确定了北上抗日的行军路线,并首次正式提出“长征”一词;5月20日,中央军委在礼州发出了朱德总司令“关于过彝区、大渡河的命令”。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凉山冕宁以北的拖乌地区尚处于奴隶社会的彝族聚居区,家支部落林立,武装械斗不断,又与汉族有很深的隔阂,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敌对情绪。国民党蒋介石认为红军无法通过彝区。
经过通司(翻译)的联络,红军群众工作队队长肖华同彝族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多次沟通,说明红军是为受压迫的人打天下,共产党实行汉彝平等,红军同彝族是一家人,自己人不打自己人,要团结起来去打国民党军阀,等红军回来大家过好日子。5月22日,刘伯承在聂荣臻、罗瑞卿、肖华的陪同下,在彝海边按照彝族风俗习惯与果基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武装,将一面书写着“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授予果基小叶丹,任命小叶丹为支队长。次日,在果基小叶丹等的护送下,红军先遣队和后续部队历经7天7夜顺利通过千里彝区,直达安顺场。为红军赢得了北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挥师北上的宝贵时间,胜利粉碎了国民党蒋介石妄图让红军重蹈1863年石达开在大渡河全军覆没的阴谋。
“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史上重大事件之一,为红军取得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彝海结盟”为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我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形成开创了成功的范例,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和民族政策伟大实践的历史丰碑,在党史、军史、革命史和民族团结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彝海结盟”是一面旗帜,一面红色“中国梦”的旗帜;
“彝海结盟”是一种精神,民族团结走进新时代的精神;
“彝海结盟”是一座丰碑,党的群众路线伟大实践的丰碑。
【第二部份】关于《彝红》剧目
一、为什么打造这台剧
“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史上的十大事件之一,是党的群众路线和民族政策伟大实践的历史丰碑,为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我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形成开创了成功的范例,是党史、军史、革命史和民族团结史上的辉煌篇章,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彝民族珍贵的历史和政治财富。
从五十多年前,反映凉山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历史飞跃的话剧《奴隶之歌》“三进中南海、四进大会堂”的演出,从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快乐的诺苏》,从“民族歌舞,北看延边,南看凉山”的赞誉,今天,把“彝海结盟”这段红色英雄传奇史诗般呈现于舞台,向观众展现一个即有主题思想、又有文化质感的舞台艺术作品,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艺工作历史使命的延续、民族责任的担当和民族艺术梦想的发展追求。
从1935年至2015年,红军长征暨“彝海结盟”整整八十周年。《彝红》的创作,表达的是四川凉山各族人民是对党的民族政策的感恩、对新中国的热爱;《彝红》的诞生,是为了“彝海结盟”精神的传承,为了红色“中国梦”的弘扬,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和传播。
二、项目定位和创作思路
(一)项目定位
1、《彝红》是“彝海结盟”题材的第一部歌剧作品。
“彝海结盟”是一个时代的结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结盟,更是一个梦想追求的结盟。“彝海结盟”承载了新中国的梦想,也表达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诉求。《彝红》以中国革命的非凡历史为背景,诠释红色经典,弘扬主旋律,反映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各族人民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的政治追求,表达了彝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生命情怀。
2、《彝红》是中国彝民族文化艺术史上的第一部歌剧作品。
“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大凉山彝族民间歌舞艺术文化积淀深厚,形式表达精彩,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彝红》的创作生产,融合展现独特的彝族音乐艺术魅力和浓郁民族风情特色,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广大民族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梦想打开了一扇窗。
3、《彝红》是新时期中国民族歌剧史上有影响力的作品。
中国歌剧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萌芽。1945年,大型歌剧《白毛女》开创了中国歌剧的新时代,创造了既不是西方传统歌剧在中国翻版,也不是中国戏曲延续的一种崭新的音乐戏剧模式--“民族新歌剧”,自此,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经历了50年代的繁荣期、文革的断层期和之后的复苏期。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将推动“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歌剧在新时期的繁荣和发展。
(二)创作思路
把红色主题与彝族优美的音乐舞蹈包括民风民俗结合在一起,用人的情怀故事贯穿其中,无论从主题还是审美都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独有的优势。
创作上始终强调人的“情怀”——彝汉情、兄弟情、青春爱情。
在舞台呈现上强调凉山彝族自治州自身优势,用彝族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升华渲染主题,用艺术本体递进全剧的矛盾和冲突,展示壮美的大凉山“彝海结盟”画卷。
三、剧情简介和剧中旁白
(一)剧情简介:
1935年红军长征过凉山,刘伯承将军与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留下了一面见证“彝海结盟”的旗帜。彝家姑娘妮扎嫫在换童裙(成人礼)的当天从家中出逃,遇见了负伤的“红魔鬼”—-红军战士天红。天红与彝族青年拉铁真诚相待,结下了兄弟般情意。红军顺利过凉山后,天红留在彝区继续开展革命工作。5年后,妮扎嫫在婚礼上为心中的爱情再次出逃。为了给果基小叶丹夫人传递消息,天红与拉铁牺牲在大凉山这片土地上。妮扎嫫在悬崖边遇到携带旗帜躲避国民党追杀的果基夫人。为掩护果基夫人脱逃,妮扎嫫牺牲在枪口下。
为了保护旗帜,实现丈夫对将军的承诺,果基夫人将这面浸染着彝汉人民鲜血的旗帜缝在自己的百褶裙里,直到1950年,亲手把旗帜交给了解放大凉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如今这面凝聚着红军和彝族人民深厚情谊,记载党的群众路线和民族政策的伟大实践,见证凉山彝民族对中国革命重大贡献的旗帜仍然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二)剧中旁白:
1、1935年,彝海见证了刘伯承和小叶丹的彝汉结盟,为史诗般的红军长征绘出最绚丽的一抹红色。彝海结盟,粉碎了蒋介石让红军重蹈太平天国全军覆没的企图。
彝族人民七天七夜的护送,为红军羸得了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宝贵时间,为红军保存了可贵的有生力量。与此同时,红军在凉山成立的少数民族第一支红色武装“中国彝民红军果基支队”在彝区继续开展斗争工作。然而,这支革命武装力量遭到国民党毁灭性的报复和围剿。
红军战士天红掩埋了战友的尸体,受党组织的重托打入国民党内部,在大凉山以秘密的身份,继续着光荣而崇高们使命,继续着红军战士的使命。
2、为了保护旗帜,实现丈夫与刘伯承将军的承诺,果基夫人将旗帜缝在自己的百褶裙里。1950年5月21日,她亲手将这面浸染着彝汉人民鲜血的旗帜交给了解放凉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当年在“彝海结盟”旗帜下参加红军,跟随红军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数百名彝族兄弟,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凉山参加民主改革,完成了奴隶制向社会立义“一步跨千年“的历史转型,成就人类社会发展的奇观,为今天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这面记载着彝汉人民兄弟般情意,见证凉山彝民族对中国革命重大贡献的旗帜仍然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四、主创团队与表演团队
(一)主创团队(详见节目宣传册)
为了将“彝海结盟”这段红色英雄传奇史诗般呈现于舞台,向观众展现一个即有主题思想、又有文化质感的舞台艺术作品,《彝红》起用了强大的创作阵容。国家一级编剧、四川人艺艺术总监李亭任编剧、艺术总监,著名戏剧导演、解放军总政歌剧团团长黄定山任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曹平任导演,四川人艺创作中心主任朱天天任副导演,四川通俗音乐协会主席刘党庆作曲,国家一级指挥唐青石任音乐总监、指挥,上海戏剧学院MFA艺术硕士童为列担岗舞美设计,解放军艺术学院舞美队队长周丹林任舞美总监,沈龙服装设计,吴玮灯光设计,宋多多音响设计。(详见节目宣传册)
《彝红》艺术总监、编剧李亭在谈及《彝红》的创作时坦言:“难度很大,因为我们要在舞台上呈现的是一个史诗式的故事。”为此,李亭选择了“以小见大”,透过小人物的情感命运来展示这背后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彝海结盟’是一个厚重的历史题材,涉及很多历史人物。我们选择以虚构的小人物——彝族姑娘妮扎嫫、红军战士天红以及彝族小伙拉铁三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来呈现,事实上也能很好地体现那个时代的人性和情感,反映那个大时代的精神。”导演曹平说。
(二)表演团队(详见节目宣传册)
《彝红》近230人的演出团队除了两个特邀演员外,全部是凉山本土演员。演唱和表演由凉山歌舞团、五彩凉山艺术团完成,凉山交响乐团伴奏,大凉山合唱团担岗合唱。演员中80%以上都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演员,其中不乏有“凉山情歌王子”日沙尔体等大凉山德艺双馨的民族艺术家和众多的优秀青年演员,但他们都不是歌剧专业。
从每天背绕口令,一句一句学普通话开始,到丢开剧本,认认真真唱起来,演起来。《彝红》团队的每一个演员都在用一种山地民族真诚的情感用心学,用心唱,用心演。这种呈现于舞台的真情实感、原生态表达收获更多的是观众的感动和认可。
从2014年1月的初次排练,到2015年大年初一启动的剧目升级排练,没有一个参加过专业歌剧表演技能培训的本土演员团队,完全从零开始,一步一一步走到今天,给观众和团队带来巨大的惊喜。
五、凉山交响乐团简介
凉山交响乐团于2013年11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其前身为凉山歌舞团乐队。
坚守与梦想,凉山交响乐团是中国西部一张民族和城市的文化名片,作为中国西部民族交响音乐的开拓者,凉山交响乐团将在传承中创新,在包容中发展,用令人信服的艺术表现和特有风格,为中国交响音乐艺术做出新的贡献。
(详见凉山交响乐团宣传册)
【第三部份】关于《彝红》演出
一、获奖情况
第三届四川省文华奖剧目特别奖
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二等奖
第六届国际戏剧奥林匹克奖
第七届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最佳剧目奖
二、演出反响
截止到北京国家大剧院公演前,《彝红》从2014年7月第一版公演以来,共演出36场,观众超过4万人。得到社会各界和各族群众的关注和一致好评。
刘帅的女儿刘雁翎书面致信:“我认真观看了你们创作的《彝红》,觉得这是一部歌颂党的民族政策,歌颂革命传统的好剧。因此,我们支持这个剧。祝你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宣传正能量的作品。”
中国民族歌剧的前辈郭兰英、乔佩娟等老艺术家在武汉观看《彝红》,乔佩娟老师说:“这是一部接地气的好戏,看这个戏我很感动很激动,好听,亲切,朴朴素素,(郭)兰英第一个从旁边站起来鼓掌,鼓了很长时间”。
没有超级巨星、没有眩目的舞台景观与服装,有的仅是动人的音乐与感人的情节。
《彝红》将传统的红色题材与当代舞台艺术结合在一起,借助凉山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提供了一个有内涵而又特别的故事,有人物形象又有文化质感的舞台戏剧作品,让观众在与历史的天空对话的同时,又为剧中的人物命运而感心动容,在历史事件、戏剧冲突与民族风情的交织中获得历史的认知和审美的愉悦。
《彝红》的音乐,整体上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然而,这部民族歌剧的旋律却非常简单好记,也许正是因此,才更显出作曲家超凡的创作才能。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音乐不是不可言说,像《彝红》这样把音乐语言化,不仅使语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毕竟,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
《彝红》全剧感人的场面不仅只表现在革命的激情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和道义也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剧中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衔接自然、节奏紧凑,加上演员们极具感染力的演出,让整部剧丰富而饱满。《彝红》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妮扎嫫反抗世俗追求自由,天红的勇敢真挚,拉铁的善良质朴,这些性格显得格外鲜明。
把红色主题与彝族优美的音乐、舞蹈包括民风民俗结合在一起,用动人的情感故事贯穿其中,《彝红》无论是主题还是审美都具有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独特优势;而在创作上始终强调人的“情怀”——彝汉情、兄弟情、青春爱情,更是《彝红》能够打动观众的最主要原因。
《彝红》应该不是一台普通的舞台剧,应该不同于任何一台少数民族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台作品。因为无论是从彝民族本身,还是“彝海结盟”这一传奇历史事件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们呈现给舞台的是一幅民族的诗与画,感动的是一个民族的心与魂,品味的是凉山彝民族文化原生态的独特魅力。
苍桑质朴的彝语清唱、婉转悠扬的的月琴弹奏……当这些凉山当地的民族元素呈现在舞台上,观众不仅感受到歌声美、故事美,更感受到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美。一位曾经观看过该剧的观众说:“歌很好听,戏很感人,用这样的方式演绎中国革命的重大事件,看起很容易轻松接受,既重温了历史,又享受了艺术,我觉得这是中国歌剧的成功。”
三、2015国内巡演日程
(经8省14地共演出20场)
(一)河北省(保定直隶大剧院): 6月7日(周日)
(二)河南省(平顶山剧院): 6月12日(周五)
(三)江苏省(南京保利大剧院): 6月16日(周二)
(四)浙江省(杭州剧院):6月21日(周日)、22日(周一)
(五)江西省(南昌江西艺术中心):
6月24日(周三)、25日(周四)
(六)广东省
1.(深圳南山文体中心聚橙剧院):
7月1日(周三)、2日(周四)
2.(东莞文化周末剧场):7月4日(周六)
3.(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7月8日(周三)、9日(周四)
4.(广州演艺中心大剧院):7月12日(周日)、13日(周一)
5.(佛山南海影剧院):7月15日(周三)
(七)广西省
1.(柳州文化艺术中心): 7月18日(周六)
2.(南宁剧场): 7月21日(周二)、22日(周三)
(八)云南省
1.(昆明剧院): 7月25日(周六)
2.(普洱大剧院): 7月28日(周二)
四、工作历程
【第一阶段】
(第一版/音乐剧版)
1、2013年8月:创作立项
2、2013年9月-12月:创作调研定位,主创团队考察
3、2014年1月:确定主创团队
4、2014年2月-4月:主创创作采风,剧本创作
5、2014年5月-6月:第一版首轮排练,专家评审
6、2014年7月:第一版第二轮排练;申报国家艺术基金;
第一版凉山公演;
7、2014年8月:参加四川省优秀新剧目演出季,获四川省第三届文华奖剧目特别奖。
【第二阶段】
(第二版/歌剧转型版)
1、2014年9月:参加国家艺术基金申报答辩;决定歌剧转型创作;申请参加第二届中国歌剧节;
2、2014年10月:第二版转型创作、排练;
第二版凉山公演;
3、2014年11月:参加第二届中国歌剧节,获优秀剧目二等奖;确定成为国家艺术基金首批资助项目;
4、2014年12月:获第六届国际戏剧奥林匹克奖;
参加第七届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获最佳剧目奖。
【第三阶段】
(第三版/歌剧提升版)
1、2014年12月:确定提升创作团队;提升创作研会;
2、2015年1月:确定提升创作方案;面向全国招募演员
3、2015年2月至4月:第三版提升创作、排练
4、2015年5月:第三版凉山公演
5、2015年6月:国家艺术基金验收;国家大剧院公演
6、2015年7月至9月:“纪念红军长征暨彝海结盟八十周年”国内巡演
7、2015年11月:参加首届四川省艺术节
8、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2016国内巡演
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
五、出品单位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
凉山歌舞团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彝民族舞台艺术的开创者、杰出代表和知名文化品牌。六十年代曾三进中南海、四进大会堂演出,《人民日报》以“大凉山上一枝花”为题广为宣传,誉“民族歌舞,北看延边,南看凉山”。
建团六十年来,凉山歌舞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和民族特色化道路,扎根本土,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风情魅力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近百件作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奖。同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作曲家、舞蹈家、歌唱家、演奏家和著名的编剧、编导。
在新的发展时期,凉山歌舞团确立了“6+2”创作生产体系。6个项目保证公共文化服务、支撑品牌价值。即:《燃情大凉山》、《彝彩》”一情一彩”两台风情歌舞,展现大凉山民族歌舞经典;民族歌剧《彝红》、民族舞剧《诺苏》“一红一黑”两部主题剧目,颂唱“彝海结盟”红色革命史诗,诠释大凉山彝族金沙江文明;两项惠民活动,从2011年10月开始每周末不间断的《大凉山惠民音乐会》已近200场,成为靓丽的城市文化名片;从2013年11月启动的“艺术感恩大地”千乡播梦行动,走遍村村寨寨,感恩父老乡亲,播撒艺术梦想。同时,2个人才保障方案,即:“内部人才闭环培训成长”和“外部人才开放合作引进”,保证创作生产的人力资源需求。
凉山歌舞团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曾出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作为民族团结的使者巡演于祖国大江南北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为促进世界和平、文化交融、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数十位艺术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共青团中央委员和省、州、市政协委员。凉山歌舞团曾多次被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被誉为“中国民族艺术之花”。
(二)凉山文广传媒集团
凉山文广传媒集团是四川省凉山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是四川凉山民族文化产业运营的平台公司。
集团成立15年来,本着“传媒、文化、商业三位整合”的经营理念,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为目标,遵循“不等、不靠,自己吐纳,多腿支撑,铺路前行”的蜘蛛自力生存发展理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整合文化产业经营资源,创建中国·凉山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实现了民族文化产业资源的整合效应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民族文化产业运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经验。形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格局。
集团是四川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企业、四川文化品牌理事单位;2008年在四川省审计厅项目投资效益审计中得到高度评价;2009年被四川省文化厅评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称号。十二五期间,集团确立了民族文化产业股上市的发展目标。
《彝红》表达的是凉山民族文艺工作者历史使命的延续和民族责任的担当,抒发的是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对四川凉山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民族艺术梦想的追求。正如“彝海结盟”蕴含的巨大精神财富引领我们一样,《彝红》的创作生产,为新时期凉山歌舞团的艺术发展打开了一扇光亮的窗。
凉山歌舞团与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凉山文广传媒集团在《彝红》项目的携手,为剧目创作发展的稳步前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了《彝红》的全国巡演和未来市场的拓展,凉山文广传媒集团为此专门购买了货运和客运车辆,还开发了“彝红”系列文化旅游衍生产品。在2014年,《彝红》通过评审成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成为了国家艺术基金成立后的首批受益者。
正如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窦维平所言:“民族歌剧《彝红》的成功出品,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地方重视和国家支持的有效配合,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应该成为地方文艺创作一个范例。”
【第四部份】关于凉山彝族自治州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简介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621个乡镇。境内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06万,其中彝族259万、占总人口的51.3%,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州境内最高海拔5958m,最低海拔325m;常年最高积温6979℃,最低积温4086℃,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州府西昌市城区海拔1510m,年均气温16.9℃,常年积温618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经年常青之树,四时不败之花,天空洁净清朗,月亮晶莹皎洁,素有“月城”雅称,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也是闻名中外的“航天城”。
凉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凉山设置郡县管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西汉司马迁、蜀汉诸葛亮、元世祖忽必烈、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马可•波罗等曾有在凉山游历、活动的记载。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时,在会理县举行了永垂青史的会理会议,并在冕宁县彝海与当地彝族首领歃血为盟,使红军得以迅速通过彝区、胜利抢占安顺场飞夺泸定桥;凉山,也因此成为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作出不朽贡献的革命老区。1952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州府设在昭觉县。1978年,撤销西昌专区建制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迁至西昌。
凉山资源富集,潜力巨大。有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农牧光热资源、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和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州以来,由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凉山,面貌日新月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14年,凉山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在四川省21个市州中分别居第七位和第三位,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居首位。
凉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大有潜力,大有机遇,大有希望”。
二、凉山彝族文化简介
[大凉山彝族风俗]
[换童裙]
彝族女孩成年时要将两色童裙换成三色长裙,这一天长辈会让女孩嫁给石磨或者一棵树……,彝族少女从此成人,可以开始谈婚论嫁。
[毕摩]
毕摩是彝族传统社会中掌管文化的神职人员,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
[哭嫁]
彝族一种伴随婚姻仪式而进行的哭唱。述说女儿出嫁时心中的依依不舍和对生活的顾虑和担忧,是大凉山彝族典型的民俗风情。
[砍门槛]
凉山彝族民间习俗。凶死的灵魂不可以回归祖界,故以门槛为界斩断凶神,并发誓此仇必报。
[火把节]
彝族崇尚火,火把节是传承千年的民俗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斗牛、赛马、选美; 入夜,满山火把,载歌载舞,美不胜收。彝族人民称作“眼晴的节日”,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彝族年]
彝语称为“库斯”,即新年的意思,是大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杀猪宰羊,祭祀先祖,庆贺丰收。彝族人民称作“嘴巴的节日”。
[杆杆酒]
大凉山荞麦酿制的米酒,装在坛里,用空的竹杆轮流吮吸饮用。杆杆酒是彝家年节喜庆、礼仪的象征,彝家接待尊贵客人的上好佳品。
[彝族文字]
中国原创文字之一。汉史志称它为文(字)、读为“诺苏(彝族)补玛(文字)”,“补玛”有文字、图案、图象之义,说明彝文起源于象形符号。在三星堆考古中出现古彝文。
【第五部份】演职人员表
总策划:林书成 罗凉清
总监制:王阿呷 施遐
监 制:陈方勇
历史顾问:刘雁翎 果基伍哈 倮伍克蒂
民俗顾问:巴莫尔哈
出品人:刘康
艺术总监/编剧:李亭
总导演:黄定山
导 演:曹平
作 曲:刘党庆
舞美设计:童为列
音乐总监/指挥:唐青石
舞美总监:周丹林
灯光设计:周丹林 吴玮
服装设计:沈龙
音效设计:彭晓林
音响设计:宋多多
副导演:朱天天
制作人:吴永波 王倩
统 筹:阿扎蓓蓓 叶林 俄斯锦曲
台词指导/旁白:张建刚
置景指导:曾昕
声乐指导:马嘶远
合唱指导:牟利佳
编剧助理:俄斯锦曲 刘靖玲
导演助理:阿扎尔哈嫫
乐团总谱编写:黄旭
舞台监督:叶林 阿扎尔哈嫫
前台主任:阿扎蓓蓓
后台主任:俄斯锦曲
舞美统筹:李海青 周涛
音效控制:李松涛 张甍 赵小飞 官雄
灯光控制:刘辛易 汪洋 赵飞 杨志强 官建红
剧务主任:阿扎蓓蓓
剧务助理:肖荣 王亚丽 吴玲 尹甜 马文彬
服装管理:王科 段萍
化 妆:王俊杰 罗娟
道 具:李华 陈伟豪
字 幕:莫色阿支
舞美装置:韩晓渝 孙绍鹏 罗金刚 吕刚 饶勇
洪江 廖世东 骆国浩 张显勇 余雷
俞勇江 高立勇 宋勇
舞美制景/道具制作:凉山彝人制造艺术传播有限公司
灯光/音响/特效: 凉山文广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服装/化妆: 凉山彝美人服饰有限公司
推广策划:成都万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悦山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影视支持:西昌太阳鸟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全国巡演总代理:四川省演出展览公司
特别鸣谢: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
四川爱乐乐团
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
凉山五彩云霞演艺有限公司